【今年企业国内外融资环境都不乐观】
年关刚过,各地政府、企业、个人都开始设定新一年的消费和投资计划,相应的融资需求也会逐渐显露。按往年惯例,央行需要放松流动性以满足市场需求。但今年农历年后开市第一天,央行便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给市场释放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当下,中国经济“去杠杆”任务艰巨,据瑞银集团最新研究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达到人民币205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77%,其中企业债务与GDP之比约为164%,政府债务为68%,家庭债务为45%。这些部门中尤其是企业,如此高企的债务比所引发的现金流需求,对今年的金融市场形势和融资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在综合调研情况和市场信息后,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企业今年在国内外面临的融资环境均不乐观。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有偏紧的倾向,这将从总量层面上增加企业融资的难度。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去杠杆”为今年的核心任务,并对货币政策定下了“稳健中性”的基调。央行一方面通过对特定行业的信贷控制来达到货币总量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投放利率价格信号来引导市场。因此我们就看到,央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MLF的总量和利率期限结构进行调控,试图拉长金融机构的久期,另外还配套以短期逆回购和SLF利率上浮来收紧流动性。一般来讲,利率上升会压缩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数量,因此这会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日前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曾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不紧不松”的调控尺度,这似乎也是对市场担心流动性偏紧的回应。
其次,在对特定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国内正在实行“定向融资限制”政策。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开始对房地产市场施以严厉的调控政策。这又与金融监管加强周期产生共振。其结果是,个人住房贷款受到限制,房企国内融资渠道也迅速收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一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增幅较去年同期的45.2%下降到31.6%。进入二月,从公开的个人购房按揭贷款来看,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北京分行从2月8日开始,二套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5年。此外包括广州,上海等地按揭贷款也有不同程度收紧。相对于个人,监管层对于房企的限制更加严苛。针对去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机构形成大金融共同利益联合体抬高房价的现象,监管层今年多方出击。2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备案管理规范第4号》文件,强调对北上广深等16个房价上涨过快城市住宅项目的私募产品不予备案。债市上,今年1月全国房企包括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的融资,合计仅为133亿元,同比大降92%。1月份共发行房地产信托规模为69.64亿元,环比下降达40.45%。作为房企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信贷,根据中指院监测数据:2017年1月,10家品牌房企融资总额度是1282.3亿元,金额较上月下降34.61%。但是部分地区的市场也会存在“逆潮”现象,比如上海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就出现罕见上涨,但其中可能存在基建方面因素的影响。
再次,企业境外融资将面临高成本融资困境。监管层似乎在消减境内高杠杆的同时,对境外融资开了个口子。稍早前,央行下发了《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将部分企业的境外融资监管从审批制改为事后备案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样可以便利企业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事实上,一些企业的融资成本却在上升。比如一些好不容易能境外融资的内地房企,虽然获得了离岸投资者的追捧,但融资成本仍偏高。尤其是考虑到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内地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并不低。数据显示,不少企业发债的年化利率超过6%,加之汇率损失,融资成本可能达到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内企业并不缺钱,但仍然去境外融资。不久前,外媒曾报道,一位认购江苏某集团债券(3年期利率6.2%)的国外基金经理曾称,“我问他们:你们的基本面还不算差,为什么愿意以这么高的成本筹资呢?他们说有海外筹资的政治目标。”这些预算软约束企业的搅局,也会对国内其他企业境外融资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国内资金脱实就虚的投融资结构性问题仍会压缩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当前我国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背景下,中国投资主体仍以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这些企业背靠国家与地方政府信用,从商业银行那里融得大量低成本资金。另外,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的局面,限制了社会上优质资产的供给,再加上资产流出的限制,这都为市场炒作土地等资产提供了土壤。而当前经济增长正处于下行期,“资产荒”的现状,也让银行乐于为基建提供信贷,根据已完全公开的地方两会数据,有16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其GDP增速,22个明确公布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省份,累计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超过45万亿元。这些基建投资的膨胀,一方面可能会加剧过去投融资体制中的结构性问题,另外一方面也会给其他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挤出效应”。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当前国内部分经济主体的高杠杆现实,使得其对于今年的融资环境较为敏感。综合今年“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偏紧倾向、部分行业所受到“定向融资限制”政策、境外融资的较高成本、国内资金脱实就虚的投融资结构性问题等因素,今年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融资环境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