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抬升】
国内债市近期并不平静,3月末开始的监管部门摸底令债市产生变数,而这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银行委外资金大规模进入债市。
随着国内居民理财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银行提升盈利水平的目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末理财资金高达22万亿元。在市场整体信用风险增大、优质资产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银行在配置资产时也受到“资产荒”困扰。同时,但由于银行自身缺乏投资团队和经验、风控能力也有限,理财资金规模增长大大超过了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导致很多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就把理财资金和一部分自营资金“委托”给其他专业投资者(如基金、券商、信托)投资。由于投资方向以债券为主,使得大量银行委外资金流入债市。
银行理财委外资金成本不低(银行承诺的理财回报通常在4%以上),使得机构投资者必须通过放大杠杆的手段覆盖高昂的资金成本,抬升了债券市场的杠杆水平。业内人士透露,理财委外的机构一般比银行更激进,通常加更多杠杆或投资一些高收益债来尽可能多的获取劣后端收益,公募专户最多杠杠2倍到3倍,证券公司的杠杠可能有十倍以上。据估计,去年末委外资金或已接近万亿元,2016年以来更是蜂拥进入债券市场,目前债市的场内场外杠杆资金总量已达5.4万亿元左右。
过高的杠杆率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担忧,2015年底以来,中证登、基金业协会、央行开始调查基金公司专户和子公司债券杠杆情况,其中银监会去年10月开始对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委外资金的情况进行摸底,内容包括委外资金的规模、杠杆率情况等,近期证监系统再次摸底情况。有市场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正处于数据搜集、调研的阶段,不排除未来会出台一些具体的调控政策。
在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银行委外规模飙升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只是国内银行业生存状况不断恶化的又一个佐证,未来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还将持续抬升。
在转型的阵痛期,国内银行既面临着传统行业去产能的资产质量压力,又面临着新兴产业尚未崛起导致的利润增速的压力。利差、息差收窄导致银行业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2015年18家上市银行净利润1.21万亿元,同比增长仅有1.91%(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增长仅0.69%),与2014年7.39%的利润增速相比跌幅巨大。同时,由于实体经济效益持续恶化,企业特别是国企债务高企,违约现象频发,导致一直以来非理性放贷的银行其资产质量也严重下降,信用成本明显上升。
据银监会统计,2015年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比年初增长51%,新增4318亿;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上行至1.67%;关注类贷款余额2.88万亿,比年初增长7869亿,两者合计问题贷款占比达5.46%。而标普预计,201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更将升至3.1%。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修复糟糕的资产负债表,成为了促使债转股政策出台的一个直接原因。而债转股实质上仍属账面文章,银行的坏账风险并没有真正化解,只不过是延期发作。
而且要看到,经历了两年债券牛市后,目前的债券收益已经大幅下行,债市能提供的收益有限。由于尚无哪家银行敢打破刚性兑付,资金成本端居高不下,而委外的收益又是浮动的,一旦债市稍有下行或者被委托机构的投资出现重大失误,银行都需要自己消化其中的损失。此外,监管部门虽然尚未对银行委外业务出台具体的调控政策,但这种可能性正在升高,一旦政策出台,银行将不得不收紧委外资金。在不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如何向投资者兑现承诺的理财收益成为疑问,委外业务构成了另一种银行业风险。
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企业债务问题加上委外业务风险,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很不乐观,未来将面临风险上升、利润下降、问题持续暴露的困境。而这与中国的企业债务高企、违约现象频发,是相互印证的。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回暖现在主要还靠政府投资,结构调整还处在痛苦的前期。宏观回暖,微观不好,这种格局难以持续下去。所以,中国经济的问题还在后头,而银行很有可能成为那个加重问题严重性的因素。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资产荒导致大量银行委外资金涌入债市,推高了债市风险,也让监管部门出台调控政策的概率大大增加。企业债务问题加上委外业务风险,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很不乐观,而在结构调整取得明显之前,中国整体经济的问题还将持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