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面临清算】
近年来,保险公司“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在国内兴起,2015年以来更是大行其道。“资产驱动负债”的基本模式是,在资产端通过投资做大规模,在承保端通过高收益产品获取大量现金流。该模式的核心驱动在于资本,保险公司以资产作为支撑(偿付能力),通过万能险来“融资”,并大手笔举牌上市公司,以达到冲大公司规模,提高投资收益,增加公司价值的目的。
多年来,国内寿险市场一直遵循着“负债驱动资产”的策略,保险资产管理主要是基于手中负债来配置投资标的。但国内部分寿险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实施“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通过将投资、总资产做大,再反过来在承保端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如通过万能险吸收保费)。
在“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下,投资收益只要能够覆盖运营成本,实现利差,保险公司便可盈利。有市场分析人士甚至提出,研究保险公司只需看其保费增速、业务结构和投资收益率曲线即可。还有研究人士称,在目前中国保险业固定收益投资很难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和信托收益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在准确把握利率周期的基础上,实施期限错配的资产驱动负债战略,取得对银行、信托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的相对竞争优势,是一种值得思考的途径。
通过“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一些保险公司在短期内的确迅速扩张了规模。如国内某保险公司,其在2014年12月披露的总资产规模为7000亿元。但截至目前,该保险公司通过不断收购,其版图架构已包括产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销售、保险经纪、商业银行、金融租赁、证券、基金和信托等诸多领域,据称,目前其总资产约为19710亿人民币。奉行“资产驱动负债”的保险公司多为新兴保险公司,在投资上,他们往往采取积极主动甚至激进的方式。
不过,国内对于“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质疑也在不断增加。业内人士称,如果保险机构承诺的收益率提高,成本增加对其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但目前宏观经济状况对保险资金投资而言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个别投资风险爆发并累积,这种“反向驱动”模式将会面临严峻考验。还有分析人士称,这种模式会带来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的发布、利率下行和偿二代的实施,万能险规模受到限制,举牌的成本(“占用”更多偿付能力)相对大幅攀升,公司偿付能力要求提高,这将使保险公司“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短期内将会停止。
今年以来,在诸多监管政策之下,业内万能险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将其作为业务利器的一些保险公司,其业务都出现大幅缩水。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某保险集团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17.08亿元;其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874.07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17.58亿元,同比骤降98.27%;某健康险原保费收入350.72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11.15亿元,同比下降逾90%。
有保险业内人士担心,所谓“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实质是以高风险博高收益,在低利率环境下,如果宏观形势和投资环境发生改变,现金流一旦断裂,可能释放出的风险将会很大。一位保险集团高管指出,“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就是不停做大资产,做大分母后再做大投资,不停地放大杠杆,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出现风险窟窿,其风险不可小视。随着保险业新的偿付能力监管框架落实,保险公司投资资产资本占用变化将引发对投资风险的关注,偿二代体系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最低资本要求有较大变化,将引发保险公司更为关注投资资产配置。
要指出的是,在今年全面强化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保险监管是一个需要大力整治的“重灾区”。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警示,部分机构聚集资金冲劲强,尤其是一些寿险公司,大力发展短期险、高回报的理财型产品,就是要把规模做大,把大量资金聚集起来,然后用于投资,高杠杆、高风险运作,博取高收益。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投资渠道确实要收一收。一些市场主体跑得太快了,而相应的机制、监管等尚未跟上。”在新的监管导向下,保险行业需要进行新的整顿和修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强化金融监管之下,保险监管是需要大力整治的“重灾区”。在此背景下,过去几年激进扩张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将会受到清算式的重新审视,在强调风险管理的思路下,随着部分激进的保险公司的发展受阻,“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很可能会被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