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问题要心存敬畏
十九大结束后,市场一般估计,到明年“两会”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将会更换行长,届时周小川行长在执掌央行16年后将会卸职。作为任职时间最长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未来离任时,也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评价和总结。
客观来看,本届中国央行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从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时期、宏观调控时期、金融危机冲击、债务扩张时期,尤其是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在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央行的应对都是很不错的。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央行的所做所为帮助中国经济走过了金融危机后的全球波动,基本承担起了金融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消费市场规模也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中国还推动了影响巨大的金融改革,包括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资本账开放,人民币纳入IMF的SDR等。整体来看,金融改革与开放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同时,中国金融也开始走向世界。
不过,国内对央行的非议也存在不少。其中一个最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指国内在货币政策上过于宽松,没有有效地管住货币。如银监会有官员最近表示,中国金融最核心的问题是管不住货币,这是中国所有金融问题的重要根源。货币发行管理是央行的责任,说中国没有管住货币,实际上是对央行的工作有所批评。不过在我们看来,货币政策的松紧并不完全取决于央行,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要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大环境下,央行的政策空间必须要与大环境相适应,不能完全归责于央行。
如果要检讨失误的话,陈功认为,本届央行最有争议的地方在于对人民币地位的维护,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可能是本届央行临近终点线冲刺阶段出现的新问题。现在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在国内面临所谓金融创新的多方面挑战。
一种情况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多种非法定“虚拟货币”的出现。由于虚拟货币属于近年市场金融“创新”中的新生事物,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虚拟货币在中国也开始大行其道。从2014年起,中国比特币交易市场开始主导议价权,内地市场交易量一度占全球比特币交易量的90%,直到2017年1月初中国央行加强了对比特币的监管,这一比例才开始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比特币兴起的这一期间,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走资潮”,比特币俨然成为中国资本外流的一种工具。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国内愈演愈烈,竟有个别企业冒用央行名义,将相关数字货币产品冠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发行”,或谎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推广团队,企图欺骗公众,借机牟取暴利。由于虚拟数字货币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混乱,安邦研究团队先后提出封杀比特币、封杀ICO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都被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采纳。
另一种影响法定货币地位的现象是拒绝收取人民币现钞。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带来的“无现金”浪潮的冲击,国内很多场合和社会服务,甚至出现了公然申明不收取人民币,只收各种自定义的支付方式。在有的城市,甚至不少城市服务也出现类似情况。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市不接收中国的人民币,而一定要通过某宝、某卡来支付,这明显挑战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增加了社会成本。央行在今年8月开始严加管理和声明,情况才有所改观。在陈功看来,实际上,这就是以金融创新的名义排斥了人民币,让人民币从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沦为单纯的货币计量单位。
要强调的是,无论未来出现何种支付手段,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仍是最基础的支付形式,因其行使的是国家主权,也是我国唯一的合法的法定货币。如果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受到影响,这不是小事。在安邦的研究团队看来,货币问题既涉及到法律,也涉及到金融,必须存有敬畏之心。这种相关的金融创新,如果让市场野心居于监管体系之上,绝非善事。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以虚拟数字货币和各种支付创新为代表的金融创新,近年在便利金融支付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冲击人民币法定地位的现象。对类似的金融创新,央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要保持警惕,避免其影响人民币的法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