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应该谨守均衡、稳健
临近年底,国内资金面出现紧张。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资金面紧张的时间进一步提前,市场资金紧张程度似乎更加严峻。11月27日,央行开展了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完全对冲今日到期的1400亿元逆回购后,未净投放也未净回笼资金。市场人士指出,月末财政支出力度或加大,但考虑到本周到期央行逆回购较多,且临近年末资金需求上升,资金面仍然会小幅承压。
资金面紧张和资金成本上升,是近日股市大跌的原因之一。11月23日,A股重挫,沪指下跌幅度达2.29%,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同时跌穿60日均线;深市三大股指表现更为惨烈,下跌幅度均超过3%,中小板跌幅达3.55%,创业板则击穿1800点关口。11月27日(周一),A股继续下跌,上证指数下跌0.94%,深证成指则下跌1.92%,受内地因素影响不断加大的恒生指数也连带下跌了0.60%。
债券市场的情况同样不妙。国内债券收益率的持续飙升,债市这根资产价格的定海神针也开始发生动摇。近一个月来,中国十年期国债大幅下跌,收益率屡创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两次站上4%的高位,预示着市场资金成本大幅攀升,市场人士认为达到了一个市场牛熊临界点。一般认为,在恐慌性抛售情绪的影响下,未来债券市场还可能继续下跌。
表面看来,股市和债市下跌与资金面紧张、资金成本上升有关,不过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宏观团队看来,导致A股大跌的根本原因则是,市场对年末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心在加剧。随着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各项指标的增速一致趋缓,市场对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已形成共识。有机构预期,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放缓至6.7%甚至更低。虽然今年全年增速仍可维持在6.8%左右的可观水平,但增速放缓的趋势则可能延续到2018年。正如我们此前所言,今年经济没什么问题,但明、后年的经济则可能有问题。
资金紧张,资本市场下跌,这带给市场的直接反应就是呼吁央行放水。官方给出的货币政策基调是稳健中性,在流动性控制上是“不松不紧”,在政策目标上是兼顾稳增长与去杠杆,在政策操作上是不搞大水漫灌、但会使用多种流动性工具进行灵活的调节。但与市场渐趋悲观的心态相比,这些都不足以让市场放心。不少市场机构认为,2017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偏紧,与2013年的钱荒如出一辙。尽管央行也推出了定向降准等放松政策,但市场对资金的渴求像一个无底洞,并且以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来“要挟”央行。
不过,今年的金融监管有更重要的系统目标,一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和市场整顿,三是继续执行“去杠杆”、降低债务风险。在这些宏观目标之下,估计央行短期内不会出台大力度的放松政策,否则将会在今年造成剧烈的政策动荡,带给市场矛盾的信号。
在安邦研究团队近期与一些资深金融业人士的讨论中,曾涉及对未来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看法问题。在回答业内的询问时,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提供了几个判断:(1)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吗?恐怕是不能解决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中国经济更合理的假定还是稳定与均衡。(2)小规模放水不解决问题。如果未来形势发展继续放缓,各种问题继续堆积,恐怕那时候决策层需要考虑的是大规模放水,而不是小规模放水。央行放水是否就是个办法?陈功明确表示,肯定不是!但在现有体制下,似乎别无出路。(3)股市、债市以及楼市的问题,这是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毫无信心的表现,对人民币贬值仍然暗暗怀有强烈预期。
观察市场不难发现,现在有一些对中国未来经济极度乐观的人,比如相信新周期已经来临,或者相信中国经济中远期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很快超越美国。对此,陈功谨慎地表示,中国或许的确还会有所表现,继续维持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但不是以这些乐观者所说的方式,也不是根据他们现在的逻辑来实现的。作为中国经济稳健派的代表人物和坚持者,陈功认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都要以实现均衡和稳健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只有这样,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环境来说才是长远最佳的状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内市场波动和资金面趋紧,加剧了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放水的呼吁。然而,着眼短期目标的放水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谨守均衡、稳健,才应该成为中远期宏观政策的目标。